“土疙瘩”变“金疙瘩” 云南东川红土地镇万余亩洋芋迎丰收

  昆明9月13日电 (陈静)金秋九月,昆明市东川区红土地镇种植的12372亩洋芋(马铃薯)迎来了丰收。在红土地镇的洋芋地里,随处可见村民采收的场景,据统计,红土地镇洋芋今年产量可达19000吨,产值达3100万元(人民币,下同)。

  东川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东川有三宝,洋芋、面条、张丰毅。”其中所说的“东川大洋芋”主要分布在东川区海拔2000米至2800米的山区,是东川区产量较大的粮食兼蔬菜作物之一。基于地理、气候优势,东川区种植出的洋芋芽眼凹陷,一经蒸煮表皮开裂,口感酥沙,风味浓香,深受消费者喜爱,“东川大洋芋”也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

  红土地镇作为东川大洋芋的主要种植地之一,近年来大力发展洋芋品牌化种植,同时组建了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种植模式,让曾经的“土疙瘩”变成红土地上的增收“金疙瘩”,以农业谋化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图为红土地镇村民正在搬运刚刚采收的洋芋 陈静 摄
图为红土地镇村民正在搬运刚刚采收的洋芋 陈静 摄

  在红土地镇,炭房村的洋芋种植规模最大,品牌效益也最明显。炭房村地处“滇中之脊”轿子雪山东坡,山高坡陡,海拔在2400米至3500米之间,属高山气候,特别适合种植东川大洋芋,这里种植洋芋的历史已有几十年。

  近年来,炭房村大洋芋种植坚持走精品路线、声名在外,已经进入“东川大洋芋”地理标志认证范围,并于2019年成功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成立东川区炭房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管理。

  炭房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勇介绍,今年共有两个洋芋种植基地落地炭房村,现已建设洋芋种植基地300亩,其中“开花薯1号”250亩、“开花薯2号”50亩,预计总产量将超过500吨。

  为了增加农户种植洋芋的积极性,红土地镇给今年种植开花洋芋的农户每亩补贴600元,并为农户发放肥料、提供技术支持。多措并举下,当地洋芋的品质和产量正在逐年提升,从亩产1.4吨-1.5吨提高到了1.7吨-1.8吨。

  同时,炭房村还专门成立洋芋务工队伍,聘请村内收入不达标、生活困难的村民从事洋芋的采挖、搬运等工作,按照重体力男工150元/每天,轻体力女工100元/每天支付工资。截至目前,已带动村民务工50余人次。

图为采收装车的洋芋 陈静 摄
图为采收装车的洋芋 陈静 摄

  为解决老百姓的销售问题,红土地镇也协助炭房村成立专业合作社,栽种前签订采收协议,按照3元/公斤收购,收购的洋芋由合作社分级挑选再进行外销。今年,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村洋芋种植户已超过100户,平均帮助每户每亩增收2000多元。

  除了东川大洋芋,红土地镇还大力推广种植七彩洋芋。位于红土地镇东南端的仓房村,有耕地11000亩,人均耕地5.07亩。为充分利用仓房村土地资源、提高农业效益,在红土地镇的统筹安排下,仓房村开始大规模种植七彩洋芋。今年,仓房村已经种植200亩,每亩产洋芋(商品薯)约1200公斤,每公斤价值3元,亩产收入达3600元。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仓房村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种植、收购、加工等串联起来,做大做强洋芋产业。2023年,仓房村的七彩洋芋种植将达到1000亩,按每亩产3吨洋芋(商品薯及其他薯)计算,产量将达3000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