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首个国家级零碳示范区:博鳌论坛新闻中心实现“全绿电”

  中新社博鳌8月6日电 题:探访中国首个国家级零碳示范区:博鳌论坛新闻中心实现“全绿电”

  中新社记者 王晓斌

  “博鳌亚洲论坛新闻中心年耗电量从80万度降低到60万度,这60万度全都用的是‘绿电’。”中国首个国家级零碳示范区——博鳌零碳示范区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工程近日全部完工,记者前往实地,探寻在建筑运营方面,中国的减碳、零碳做法、经验。

  博鳌零碳示范区在博鳌亚洲论坛每年召开年会的海南琼海东屿岛上,总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示范区从园林景观生态化、建筑绿色化、交通绿色化等8个方面19个子项,开展零碳示范改造。

  目前,东屿岛上的主要建筑物中,博鳌亚洲论坛新闻中心已经实现了“零碳”运营,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博鳌亚洲论坛大酒店、东屿岛大酒店实现了碳排放量下降超60%。

8月3日,博鳌东屿岛的建筑屋顶上,都覆盖着太阳能光伏板。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博鳌亚洲论坛新闻中心约4300平方米,年会召开期间是媒体记者工作及年会新闻发布的主要场所,其余时间接待来访游客。因此新闻中心实现“零能耗”,可视作“零碳”运营。

  建筑绿色化改造主要由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铁建设集团”)负责,该公司现场项目技术负责人于洋说,首先在新闻中心采用了屋面隔热、遮阳百叶等被动式技术及更换使用高效直流变频空调系统、智能照明系统等主动式技术,使其年耗电量降至60万度。其次让新闻中心用上“绿电”。

  60万度“绿电”从何来?于洋说,仰仗头顶的阳光以及吹来的海风:屋顶光伏、立面光伏及广场光伏地砖收集太阳能,游船码头上花朵风机被海风持续推动,“产生的电能与‘光储直柔’储能系统一道,构建了光伏一体化系统。”于洋说,该系统经测算“年发电量约为62万度,覆盖新闻中心能源需求且略有盈余”。

8月3日,博鳌亚洲论坛新闻中心内,游客正在拍照留影的地方,是年会召开时媒体工作大厅。中新社记者 王晓斌 摄

  记者在新闻中心看到,不少游客在媒体工作大厅拍照、纳凉,一旁的新闻发布厅摆着各种旅游纪念品,供来往游客选购。室内的电梯、电灯、空调、烤肠机、自动贩卖机等多种电器均在正常运行。

  自新闻中心始,东屿岛内的其他建筑都开展了绿色化改造:优先采用自然通风、遮阳等被动式绿色建筑技术;改造炊事设备和燃气锅炉;以水蓄冷设施部分替代化学储能……

  在酒店的厨房,记者注意到炉灶上的大锅小锅都已改成了电磁加热,墙壁的显示器闪烁着鲜明的红色标识,提醒掌勺大厨当前的火力状态。

酒店厨房进行电气化改造后,喜欢颠勺的中餐大厨说,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无明火的厨灶,但菜品的“锅气”仍在。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中铁建设集团机电安装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谭学彪介绍,后续接入的电若全是“绿电”,仅厨房和锅炉一项,示范区一天就能减少7.5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今天的博鳌会场已经实现了碳排放量近70%的下降,但是室内温度没有变,室内照明比例也没有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特邀顾问李晓江深度参与博鳌零碳示范区工作,他上周在博鳌举行的一场大会上说,“示范”二字,决定了东屿岛建筑绿色改造不是省吃俭用,也非不计成本。

  因此,东屿岛的酒店和会议中心没有不惜造价改成中国绿色三星建筑,而是借助“多能互补”的可再生资源利用模式,达到碳平衡。这个多能互补模式,是指除了分布在岛内各处的光伏发电、风机发电,还有岛外的“农光互补”(光伏方阵布设在农用地上,与农业种植有机结合)发电与有机果蔬供应基地。

  李晓江认为,博鳌零碳示范区的系列零碳改造工程,为热带地区建筑与区域能源的一体化降碳改造,探索了一套技术集成方案。

8月3日,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 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据介绍,示范区的19个零碳改造项目,目前已完成了16个。预计在2024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前完成所有建设目标。

  借博鳌的示范效应,琼海博鳌博合碳中和研究院上周宣告成立,该院旨在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以开放式的合作机制为各方共享“零碳”经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