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百年不遇渍涝 “梨树模式”正升级

7月,吉林梨树,无人机在玉米地里打药。受访者供图

  2021年,吉林梨树玉米丰收。

  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丰收节过后再有十多天,陶勇流转的317公顷黑土地,种植的玉米就要收获了。眼下,合作社要忙着检修农机,准备配件、油料,配齐人员、设备和运具,为秋收做足准备。

  今年南旱北涝的极端天气,给吉林省梨树县种植大户陶勇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七八月雨季时,梨树县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雨水天气,排水、挖沟、退水、补肥、打药……积水的洼地总算是保住了。“如果不是夏季降水量过多,梨树今年整体的粮食产量预计能够增长5%以上。”梨树县农业农村局黄金来表示,从全县范围来看,雨季降水多有弊也有利,原来的岗地和坡地,今年的玉米产量要高于往年,通过初步测产数据来看,今年玉米整体产量增幅超过1%。

  抗旱又抗涝,“梨树模式”经受检验

  9月下旬,东北的气温下降,土地积温不够,玉米穗还绿着。前两天下了一场霜后,地里玉米叶子已经枯黄,还好秸秆还绿着。陶勇看天气预报,过几天还有好天气,他想再等等,玉米粒熟透了,收割机下田,直接脱粒收获。

  “今年汛期来得早,当时玉米苗还小,挖排水沟起到了关键作用。”陶勇流转的土地,主要集中在十家堡镇西黑咀子村,其中有近20公顷是低洼地,农田中有低坑,水到这里就排不出去了,加上有一些排水沟渠多年不用,有的农户就在沟渠边上种上了庄稼。经过挖排水沟紧急抢救,水排出之后,苗情后期长势有所恢复,但还是受到了一些影响。

  吉林省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带,记者查阅相关数据了解到,当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00-600毫米。“在梨树县,这么大的雨几乎是百年不遇的。”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副站长王贵满介绍,从梨树县每年统计降水量数据来看,今年的降水量比最低年头多了一倍,今年雨季后期降水量接近800毫米,但是梨树县降水量最少的年头,不足400毫米,这几乎差了一倍的量。

  其实早在两年前,实验站就开始布局抗涝工作,当时就开始考虑如何开展低洼地遇到洪涝的工作。王贵满说,这一次遇到这样的大雨,也更加坚定了“梨树模式”的大方向。

  韩凤香是比较早流转土地种植的大户,已经做合作社将近12个年头。今年她种了900多公顷的玉米,全部采用保护性耕作的方式。

  面对少许洼地有损失,韩凤香并不太担心。她告诉记者,今年,梨树县政府和保险公司共同推动,提高了农户的农业保险力度,最高赔偿额度每公顷达到了11250元,往年一公顷最高只有6000元,保额几乎翻番增长。

  虽然农户有保险作支撑,但一场田间渍涝,给多年驻扎在梨树县的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思考。王贵满告诉记者,通过今年的洪涝灾害,更加坚定了“梨树模式”的方向,经过多年的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在坡地也能完全适用了,但是机具还在继续突破中。

  这一场洼地渍涝,是对保护性耕作模式的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检验。王贵满向记者介绍,采用玉米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的田块,在洪涝不是很严重的条件下,表现出抗旱又抗涝的优势,这在今年的试验田里对比明显。

  在“梨树模式”中,玉米实行宽窄行的种植方式,根茬是不动的,玉米的根系扎得很深,最深的能达到1米多,大部分也能达到30-40厘米。保留下来的这些根系秸秆,腐烂之后,就变成了通水的渠道,在急雨来临时,雨水能够通过一个个水道下渗到地里,产生一定的抗涝作用。王贵满说,从试验来看,没有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土地的渗透力较差,积水一时半会下渗不下去。

  米豆间作,掐算好时间打药除草

  “梨树模式”的出发点正是保护与恢复黑土地。近年来,在恢复与保护黑土这件事上,梨树县的农户们,对这些驻扎在家门口的科研人员越来越认同。黄金来表示,今年,梨树县总的种植规模达到393.9万亩,其中玉米面积达到338.5万亩,其中有275万亩采用保护性耕作模式,占比超过了75%。

  据梨树县农业农村局发布数据显示,梨树县百万亩绿色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已顺利通过国家绿色食品检验中心验收。通过对比实验,采用“梨树模式”种植比常规种植增产5%-10%以上,节本增效8%以上,带动周边农户节本增效2%以上。

  在种地的6年多时间里,陶勇确实尝到了科学种地的甜头。

  在实际走访与农户打交道的过程中,陶勇明确了流转土地做合作社的想法,“现在要种地,管理能力得跟得上。”在陶勇看来,种地也需要看得远。2016年,从20公顷开始起步,陶勇逐渐配齐了农机,现在,合作社的农机能覆盖400公顷玉米,从种植到收获的全流程。

  能轻松种地,离不开“梨树模式”的革新,区别于传统玉米的种植方式。陶勇向记者抠了抠农事环节:免耕可以省下近20%的人工费,机械化种植玉米的保苗率更高、整齐度更高,出苗率可以提升近20%,耕播根据墒情科学安排,产量上也能差5%。成本降下来,收成提上去,这一降一增之间,增加的就是农户的收入。

  张文镝也是种地的行家里手,从2015年流转180公顷土地开始,第二年增加到了220公顷,2020年达到了420公顷,近两年维持在400公顷左右。在张文镝的地块里,有20多公顷的低洼地受到渍涝影响,挖排水沟退水后,他又抓紧补了肥,多打了两次药。

  “旱谷子,涝豆子。”这句农谚说的正是农作物的习性。记者了解到,在梨树县,今年大豆的播种面积约10万亩。雨水大,反而大豆的长势更好一些。“目前,大豆的丰收总体可以预期。”张文镝估算,一公顷米豆间作的土地,大概能产出五六千斤大豆。

  头一年尝试米豆间作,张文镝也摸索出一些种植方法,玉米打的是封闭药,大豆是在苗后打药,使用不同的药,打的时间也不同,要错开。张文镝说,米豆间作增加了苞米的种植密度,理想状态能够达到玉米产量不受影响,多增加大豆的产量。不过,今年情况确实特殊,张文镝也打算综合今年的效益来考虑,明年是否继续米豆间作。

  “梨树模式”升级,开展现代化农业生产

  不同于南方的小农经济,在东北黑土地上,大面积的土地连成片,让更多像张文镝一样的种植大户,实现集中连片承包,让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成为可能。

  在陶勇的计划里,整村推进是要完成的小目标,“从西黑咀子村开始,预计明年实现整村80%土地流转规模。‘梨树模式’也正随着规模化种植发展提档升级,现在已经到了‘梨树模式’的升级版,通过集约化种植在各个环节上增收减支。”

  陶勇口中所说的“梨树模式”升级版,其实是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建设。王贵满告诉记者,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建设,是以合作社为主体,在政府主导下,以科技为支撑,把金融、粮贸、专业化服务组织等,融为一体的大生产格局,在这个格局下,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打通,可以说是“梨树模式”的升级版。

  可喜的是,现代农业单元化建设正在梨树县逐步推开,目前,已经有22个合作社基本达到集约化要求。同时,记者从梨树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梨树县目前正在以“梨树模式”为主导技术,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打造绿色优质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实现“绿色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探索路径。

  作为单元之一,陶勇的小目标,也将在梨树县现代农业单元化建设中,一步一步实现。

  丰收档案

  丰收地点: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

  丰收年景:当地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雨水天气,经过排水、挖沟等一系列抢救措施,今年玉米产量略高于去年

  丰收数据:总体稳中有增,粮食产量总体预计增幅超过1%,玉米每公顷产量预计20000多斤,“米豆间作”中的大豆每公顷预计5000-6000斤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