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之美|一把种子如何“唤醒”千亩良田?

  金华6月27日电(董易鑫)“一把种子”能孕育多少种可能?

  炎炎夏日,浙江金华东阳市城东街道寀卢村的稻田生机勃勃,农作物是天然“景观带”,机耕路是村民散步休闲的“跑道”,水果基地、紫藤长廊、樱花大道、梯台花田等串联其中,美丽田园与现代农业交相辉映——这些,起始于1993年的寀卢村村民卢法素撒出的“一把种子”。

  “当时我着急随儿子去桂林,出发前,趁着凌晨把发芽的种子撒到田里就走了。回来后,没想到长得挺好,那年收成也不错。以后就都开始‘懒’着种了。”回忆起这“无心之举”,今年83岁的卢法素仍历历在目。

  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寀卢村近85%的劳动力外出打工,村里劳动力短缺、大量土地抛荒。卢法素的早稻“撒直播法”能够节约人力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借此方法,1996年,寀卢村选出61名党员和技术骨干组成专业管理小组,成立公司为村民提供社会化服务,切实解决土地抛荒问题,让“一把种子”唤醒千亩良田。

寀卢村绿色稻田边鲜花盛开。 王刚 摄
寀卢村绿色稻田边鲜花盛开。 王刚 摄

  特别是2003年,浙江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即“千万工程”),指引浙江乡村发生了精彩蝶变,探索走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

  有着“一把种子”唤醒千亩良田经验的寀卢村,开启了因地制宜发展的新路子。

  寀卢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卢阳春介绍,20年来,寀卢村规划建设了纵横交叉的田间机耕路45条,同时投入百万元资金,完成总长度30000余米的水渠配套建设,基本形成“田成畈、路成框、渠成网、树成行、路桥涵闸配套齐全”的现代农业生产环境。

  “近年来,我们将5G、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销售的各个领域,赋能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发展;在保证农田产粮功能基础上,投资5000余万建成多个景观节点、研学基地,提升农业附加值。”卢阳春说。

无人农机耕种现场。 王刚 摄
无人农机耕种现场。 王刚 摄

  该村种粮大户郭生龙流转了300亩土地,依靠“智慧田园”在线监控,从播种、施肥、收割到晒干等生产全过程均实现“机器换人”,因此农田日常管理只需1人即可完成。“管理员只要发布指令,机器就会入田耕作。”郭生龙说,在数字化技术加持下,每亩地平均可以少支出300多元人工费。

  数据显示,寀卢村从2003年7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8000多元人均年收入,分别增长到如今的484万元、8.2万元。

  “现在,我们村总面积4000平方米的农业科技馆正稳步建设,建成后将集农业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进一步丰富拓展农业内涵,让来此参观的人们学到更多农业知识。”卢阳春表示,“寀卢经验”起源于农业,因此寀卢村将进一步用好数字技术,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规模化,为乡村振兴助力赋能,让更多村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