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要从“有”到“好”

  科学教育要从“有”到“好”

  专家建议:重视发展避免功利 家校社需配合协同

  早在2001年,我国就将小学阶段的自然课改成了科学课。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自然科学教育成为必修课。但是,很多学校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依然不高。科学课仅限于“有”,难保证“好”。日前,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从课程教材、实验教学、师资培养、实践活动、条件保障等方面部署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以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科学还是科技抑或科普

  名称相近内涵外延不同

  我们注意到,此次《意见》中明确提出,科学教育是指立足于科学、引领科技发展,以科学知识为载体,以科学思维为核心,以科学实践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提高学生科技自信、科技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育。

  但是,在部分学校的实践过程中,科学教育、科技教育抑或科普教育有时会同时提及,三个概念甚至还有混用的情况。

  对此,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陈柳岐表示,三个概念既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但可以肯定的是,三者都是以促进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质、推进科技发展、落实科学文化普及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陈柳岐进一步解释说,科学教育主要是指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通过教授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过程。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包括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分析和总结等。科技教育更侧重于科学和技术的应用,它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的教授,还包括技术素养的培育。科技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科学和技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如何利用科学与技术来创新和发展。而科普教育则指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活动。科普教育的目标是让更多的人理解科学,对科学产生兴趣,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来了解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从副科到主科再入考试

  重视发展但应避免功利

  虽然一直强调科学课的重要性,但是,科学课长期处于副科地位。可喜的是,此次《意见》中将实验操作纳入了中考。

  对此,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白欣认为,这一举措意味着我国对于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期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延伸至初等教育,对于科学课从副科走向主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一举措也可以预见到我国未来的科技人才质量将越来越高。

  “实验操作是科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科学原理,又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陈柳岐看来,这个要求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以下挑战:首先,学校需要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持实验教学,包括实验设备、实验材料和有实验教学能力的教师。其次,如何设计和评估实验操作的考试也是一个挑战,因为考试既需要确保公平公正,还要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在以往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即一旦某项内容纳入了考试,社会机构就会以此为招生宣传噱头,让本来很好的一件事变得功利,同时,部分家长也会因此焦虑。

  因此,《意见》中明确要求,各地要合理规划科技类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总体规模、设置标准、审批程序,引导机构合法经营、规范发展,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将科技类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全部纳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实施全流程监管。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适当引进合规的科技类非学科培训课程。

  对此,白欣认为,当前2022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颁布,明确了科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落实科学核心素养,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对科学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考察科学素养,而并非科学知识。在之后的科学检测中重点考察学生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属于能力范畴。考试以核心素养作为主体,因此会有效避免考试中所涉及到的功利化倾向。

  陈柳岐在接受采访时则表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在推进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应避免过分强调考试成绩,避免过度依赖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和教师的表现,而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实践项目、创新能力等。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教授考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科学教育强调从小抓起

  每个学段又该如何操作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此次《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各地要根据各学段侧重点,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向各级各类教育有机发展延伸。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是北京屈指可数拥有“七金”社团称号的名校之一。在该校科技教育办公室主任赵胜楠看来,无论是哪个学段,学校都应以兴趣为出发点,不断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所收获和发展。为此,学校从选修、社团、竞赛、科普活动等多方面给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和施展的舞台。截至目前,学校拥有各类科技社团40余个,社员2000余人,并已形成了梯队化、个性化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赵胜楠介绍说,为了更好激发学生在科学领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不仅采取项目式、探究式、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深度研究,还通过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事迹,学习科学家精神,感悟科学家情怀,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

  该校校长任炜东认为,师资队伍建设对科学教育各学段有机衔接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学校多年来一直加强老师在相应领域的培训,不仅关注他们的专业发展,提升其指导力和教学水平,同时学校还依托“白名单”赛事和市、区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组织的赛事,要求教师以赛事为指引,将作业和赛事有机融合,进而激发学生对科学不同领域的研究热情。据悉,学校现拥有2名专职科技教师,73名兼职科技辅导员。

  除了加强学校内部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北京市第八十中学还与高校、科研院所联系,建立合作,用好相关实践资源。推动大学与中学联合教研,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更好衔接。以该校初一年级为例,初一年级学生已开始参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课题研究,中科院各所、清华大学社科院和北京医院分子免疫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已与学校展开合作。

  由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机构与中小学阶段学校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更好地将校内外资源进行有效衔接也是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白欣建议说,“校内外教师可以依托校外的高质量资源共同备课、共同教研。在此过程中,让校内教师的丰富教学设计经验与校外教育优质的资源形成合力,共同设计出能够做到校内外有效衔接有机融合的高质量科学课程,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能够在炫酷的科技场馆中,体验科技的魅力,去进行有效的科学学习,最终促成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养成。”

  学校科学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与所获得的成绩,离不开广大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因此,《意见》中还明确提出,实施家庭科学教育,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任炜东介绍说,为了有效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会在招生的时候向家长宣传学校科学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成效,介绍学校相关课程的设置,学生的培养方向等。在学校举办各种赛事和活动时,会及时召开家长会,并安排曾经获奖的学生分享学习成果,让家长充分了解,以此鼓励和支持孩子参与。此外,对于科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学校会与家长单独沟通,建立长期联系,对于学生的培养及时反馈和跟进,让家长看到学生的变化,与学校产生合力。

  科学教育发展从有到好

  专家建议做到久久为功

  科学素养提升是长期工程,科学教育从“有”到“好”的发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白欣表示,一方面要强化预研预判,加强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教育政策研究,推动科技类校外培训治理、竞赛活动管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高考改革、科学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的有效衔接,加强政策效果评估;另一方面还要持续开展科学教育调研指导,定期对青少年科学素质进行监测分析,总结提炼典型经验做法并加以推广,用先进理论指导实践,用广泛实践检验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共进。

  为此,陈柳岐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其一,科学教育应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推行跨学科教学,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理解科学知识。其二,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来丰富科学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其三,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都有所不同,科学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学习。其四,加强科学教育的研究,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断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 (北京晚报 文/顾昕昕)